400-8166108
行业动态
在这里,聆听大咖的声音
从“人找服务”到“服务找人”:政务数字化转型的智治新范式
由 辰智信息 发布于2025-04-27

当政务服务学会“主动思考”
在传统政务服务中,“跑断腿”“重复提交材料”曾是群众办事的痛点。如今,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,政务服务正经历一场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服务”的范式革命。国务院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“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”,而各地实践表明,这场变革已不再停留于技术试验,而是真正让数据流动起来、让治理“聪明”起来。


一、数据治理:从“沉睡档案”到“主动预警”
“数据如水,治理如渠。当沉睡的档案被唤醒,城市的脉搏便清晰可见。”

以南京市雨花台区“12345工单分析助手”为例,这一系统通过整合全区工单数据,构建实时分析模型,不仅能快速定位市民诉求,还能预测高频问题并提前调配资源。例如,当某社区连续出现多起“楼道照明故障”投诉时,系统自动关联历史维修记录与网格员巡查数据,生成预警工单并匹配维修团队,将问题解决周期从平均3天压缩至24小时内。

技术内核:
• 智能分拨:基于事件主题与部门职能的语义匹配,工单分拨准确率从70%提升至95%。

• 趋势研判:通过深度学习挖掘季节、区域与事件类型的关联规律,提前部署防汛、供暖等季节性服务资源。


二、AI赋能:“免申即享”背后的治理温度——从“被动审批”到“主动关怀”
政务服务从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的转变,不仅是技术能力的突破,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维。AI赋能的“免申即享”模式,通过数据共享与智能匹配,将冰冷的政策条款转化为温暖的生活支持,重构了政府与群众的信任纽带。

1. 技术内核:数据流动与智能匹配的双重革命
• 数据共享底座:以襄阳为例,其“政策通”平台归集了18.5万家企业数据,打通社保、市场监管等800余项垂管数据接口,构建动态关联的“人-房-企”数据库,实现高龄补贴、生育津贴等30项民生服务“无感兑现”。例如,系统通过分析社保缴纳记录与年龄信息,自动筛选出即将年满80岁的老人名单,社区主动上门办理补贴,避免老人因信息不对称而错过福利。

  • 智能匹配引擎:深圳龙华区的“政策AI计算器”将政策拆解为334项标签,企业仅需输入基础信息,3分钟内即可获得精准匹配的补贴方案。平台上线后累计发放补贴21.6亿元,惠及1500余家企业,其中11.6亿元通过“免申即享”直达账户。

2. 温度实践:政策直达背后的“民生微创新”
• 场景化服务设计:肇庆高新区将“免申即享”与人才服务深度融合,针对创新创业人才推出“生活补贴秒到账”功能。系统自动关联社保缴纳记录、学历认证数据,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无需提交任何材料,补贴直接打入社保卡账户,办理时间从6个月压缩至“秒级”。

• 全周期关怀链条:上海“一网通办”平台上线439项“免申即享”服务,覆盖从企业开办到民生保障全场景。例如,企业完成工商注册后,系统自动推送“初创企业扶持包”,包含税费减免、场地租赁补贴等政策,服务总量超4200万次。

“当AI学会‘察言观色’,政策便不再是文件柜里的沉睡档案,而是化身为城市街巷中的温暖触手。”


三、技术赋能的边界:效率与温度的平衡术——在“智能狂奔”中守护人性之光
技术赋能的终极目标不是用算法取代人类,而是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效率与温度的共融。各地实践表明,唯有在数字鸿沟弥合、算法偏见防控、数据安全加固三大边界上筑牢防线,才能真正实现“科技向善”。

1. 数字鸿沟:为“慢行者”保留人工通道
• 适老化改造:深圳福田区政务大厅设立“无柜台帮办区”,500余名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“手把手”服务。例如办理医保报销时,工作人员通过纸质表格采集信息,后台同步录入系统,既保留传统办事习惯,又实现数据归集。

• 县域下沉实践:襄阳在100个社区部署“AI社区助手”,针对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问题,开发离线语音交互功能。老年人通过方言对话即可办理“高龄补贴认证”,系统自动调用预存数据生成工单,人工复核后直接拨付。

2. 算法偏见防控:在“机器决策”中嵌入人性复核
• 动态纠偏机制:杭州市在孤寡老人用水量监测场景中,为AI预警系统增设“人工核实层”。当系统检测到某户用水量骤降时,先由社区网格员上门确认是否为突发疾病,避免误判独居老人节俭习惯为“异常”。

  • 透明化规则设计:上海浦东新区公开“建设工程规划许可”AI审核逻辑,将699个字段的填写规则转化为可视化流程图,企业可实时查看审核进度与扣分项,首办成功率从67%提升至98%。

3. 数据安全:筑牢“便捷性”与“隐私性”的防火墙
• 最小化采集原则:肇庆高新区“免申即享”平台采用“数据沙箱”技术,企业敏感信息(如财务报表)仅在加密环境中用于资格核验,结果输出后立即销毁原始数据。

• 权限分级管控:深圳龙华区建立“数据血缘地图”,明确每条政策兑现数据的来源与使用轨迹。例如惠企补贴发放时,财政部门仅能查看资金匹配结果,无法获取企业纳税明细等原始信息。

专家洞察:
华南师范大学马颜昕研究员指出:“政务AI应定位为‘超级助理’——它负责处理80%的标准化事务,而人类专注于20%需要价值判断的复杂决策。这种‘人机共生’模式,才是数字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。”


四、未来图景:从“数字孪生”到“治理共生”
趋势展望:
• 全域下沉:DeepSeek开源模型推动县域治理“轻量化转型”,一台AI芯片一体机即可满足乡镇政务深度应用。

• 无感服务:宁陵县试点“智能预审”,通过历史行为数据预判群众需求,实现养老认证、医保报销等服务的“静默办理”。

“当技术成为温暖的桥梁,治理便不再是冰冷的规则,而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共情力。”


以“智”提“质”,让治理回归人本初心
政务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,并非追求技术的“炫技”,而是让每个市民感受到“被看见”的尊重。从南京的工单预警到南宁的“扫脸即办”,从深圳的“AI公务员”到杭州的“人工复核”,这些实践揭示了一条真理:技术的温度,在于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坐标。正如清华大学唐啸教授所言:“唯有坚持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,方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创新之路。”

请提供真实信息以便我们与您联系
公司信息
联系人信息
留言及疑问